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踝蕭痚妧A>>|JI
多瑙河上的伊斯蘭詩人
2006.4.29  2:38:21 PM      閱讀5054次
 
    “歐洲人評論說﹐我的詩很特別﹔那是我表達的伊斯蘭感情。”當代著名歐洲年青詩人艾薩姆•阿拉梅爾丁(Essam Alameldin)這麼解釋他的新詩﹐他是居住在奧地利的埃及移民﹐在他的詩中表達了歐洲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對社會和生活的感受。 他在多瑙河流域國家擁有一大批年青粉絲(fens)﹐他們喜歡閱讀他詩中的新意境、新感情和年青人對待生活的幽默﹐因此﹐他被譽為“藍色多瑙河詩人”(The Poet of Blue Danube)。


  他的詩﹐緊跟新聞時事﹐例如血泊中的巴勒斯坦兒童、漫步在伊拉克文明變廢墟上、看到巴黎街頭穆斯林姑娘被強迫擇去蓋頭。 他的詩充滿現代的鮮血、砲火和熱淚﹐同樣是藍天白雲﹐中東穆斯林生活在砲火隆隆的荒野上﹐阿拉伯的王爺和歐美的富翁們用沙漠裡的石油建造了他們的皇宮。


  “我的第一次詩興萌發是在電視新聞中看到的十二歲的巴勒斯坦兒童杜拉﹐以色列的美製直升飛機對巴勒斯坦平民掃射﹐機槍子彈打穿了他的胸膛﹐流著血﹐躺在他父親的懷抱中。” 那是2001年發表在世界各國報紙上震動世界的戰地寫實照片。 他說﹕“我很懷念我的家鄉﹐我經常寫詩﹐經常站立在多瑙河畔遙望家鄉的村莊。 杜拉的形像使我的血液沸騰﹐激情滿腔﹐是他給了我藝術創作的新生命。” 阿拉梅爾丁1964年出生在加沙地帶的埃及領土一邊﹐他父親開了一爿書店﹐他從小就與知識為伍﹐讀書是隨手可得的唯一廉價愛好。 他說﹕“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闖進了詩歌王國﹐我喜歡寫抒情詩﹐經常在同學集會上朗誦表演。”


  “我寫的那些詩都是模仿大詩人的作品﹐沒有嚴格的格律和韻節﹐但都很通俗易懂﹐我只為表達真正的感情﹐不喜歡咬文嚼字﹐押韻對仗﹐”他說﹕“來到歐洲之後﹐喜歡閱讀歐洲偉大詩人的作品﹐也是模仿他們的形式作詩。” 他如飢似渴地閱讀這些大詩人的傑作﹐後來無師自通﹐報刊接受他的作品﹐許多讀者期待他的新作。 他讀書多﹐從百花叢中採蜜﹐沒有固定的從師和門派﹐所以人們喜歡他自然流露的真情實感和輕鬆地表達方式﹐與眾不同﹐所以被認為是“特別”。

  有一首著名的詩﹐題目是《移民》﹕
  我第一次看到那裡﹐
  是在電影院的屏幕上﹐
  一切如同仙境。


  我果然來到了那裡﹐
  眼前都是殘酷的現實﹐
  好像是一場消失的夢幻。


  街上很乾淨﹐行人臉上沒有笑容﹐
  心裡咀嚼著苦汁﹐
  人和天都太寒冷。


  我的鄉親們﹐乘坐夢想來到這裡﹐
  淪落街頭﹐買報紙﹐售飲料﹐
  沒有一個行人像電影中那麼客氣。


  還有一首在歐洲穆斯林社會中流行廣泛的詩﹐題目是《巴黎的女人》。 大意是﹕穆斯林女子從北非來到巴黎﹐尋找法國小說中描寫的人間天堂﹐那裡有玫瑰色的民主、自由和仁愛。 戴著蓋頭的穆斯林女子想象自己是仙使下凡來到人間天堂﹐時刻都想到頭上的蓋頭是她的道德皇冠。 走在巴黎街上﹐一點也不像天堂﹐人們對她表現粗野﹐仇視﹐對她的思想無知﹐一切善意都會換回呵斥和辱罵。 她回到巴黎背街上頂樓的小屋中﹐流不盡的熱淚﹐想不明白許多事。 家人們說﹐到了巴黎﹐丟掉幻想﹐這裡的人不信奉造物主﹐只認權勢和金錢。 這裡日夜燈光通明﹐是人造的光亮﹐人人心理很黑暗。


  在看到歐洲許多報刊轉載和複製丹麥報紙上的辱聖漫畫﹐他感受到如同萬箭穿心﹐這裡的人是什麼文明﹐黑白顛倒﹐是非錯位。 他再維也納日報上發表了一首憤怒的詩﹕


  我們以同一個聲音說話﹐
  發自億萬顆紅心的真言﹔
  為了維護我們的至聖﹐
  我們可以做一切犧牲﹔
  追隨真主的使者是穆斯林今世使命﹐
  直到我們呼吸到最後。


  (www.islamonline.net/English/News/2006-04/18/article04.shtml﹐19/04/2006)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